- · 临床外科杂志版面费是多[11/04]
- · 《临床外科杂志》投稿方[11/04]
济医附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崔昌萌,把科研创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考虑到李先生较为年轻,崔昌萌采用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聚醚醚酮颅骨修补材料,为其进行颅骨修补手术,这也是医院第一例应用该材料的颅骨修补手术。 崔昌萌,中共党员、医学博
考虑到李先生较为年轻,崔昌萌采用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聚醚醚酮颅骨修补材料,为其进行颅骨修补手术,这也是医院第一例应用该材料的颅骨修补手术。
崔昌萌,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科研骨干、神经损伤与再生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现任科技部烟雾病精准诊疗遗传资源库联络员,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山东惠才卡”高层次人才,济宁市博士联谊会理事,山东省疼痛医学会神经损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秘书。
作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崔昌萌的战场就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这里承担着鲁西南地区疑难危重症患者的诊治及会诊任务,在绿色通道手术抢救各种危重患者的同时,也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术前和术后提供系统的、规范的、高质量的生命支持。能在大脑这个沟壑纵横的生命禁区“动刀子”的人,必定具备精湛的技术和过人的胆识。
“很感谢崔主任,如果当时没有他沉着冷静地抢救,我肯定撑不过那一关了。”谈起住院的经历,已经康复的李先生激动地流下泪水。2020年,因为突然晕厥摔倒,伤及头部的李先生被急救车送至济医附院。负责抢救的崔昌萌评估病情后,开启“绿色通道”为其进行手术,经过4个多小时的显微操作,终于在保护大脑侧裂区重要血管的同时,清除约40ml颅内血肿及一部分挫伤的额颞叶脑组织。
科学研究服务临床
怀揣医者初心
人物简介:
攀登医学科学高峰
记者 郭纪轩 通讯员 张勇 丁梦依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依托医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破格遴选制度,崔昌萌被破格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培养研究生4名,为更多神经外科新鲜血液的成长保驾护航。依托医院的“PI制度”,崔昌萌被遴选为医院科研骨干,神经损伤与再生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医院为其配备的两名专职实验人员也进一步壮大了团队的力量。
谈及这些成绩的取得,崔昌萌感慨说:“我入职医院后的成长,与医院给予的制度支持和平台支持是分不开的,医院、科室和职能部门的领导们也给予了诸多帮助,在此唯有深表感谢。”
参加工作的这些年,也是他成长中最为关键的一个阶段,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医生到一个能独立完成神经外科常规手术的主治医生,再到如今能独当一面的副主任医师,这个过程充满了荆棘与坎坷,有付出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在崔昌萌看来,只有学精学透,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崔昌萌目前主要负责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在临床工作中注重个体化治疗和循证理念,每年手术抢救危重病例100余例,为患者架起生命的绿色通道。近年来,崔昌萌已经在《Redox Biology》和《中华神经创伤外科杂志》等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799。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8BH016)等多项研究课题,授权神经外科手术器械专利2项(ZL2.9;ZL2.X),并获得山东省医学科技奖1项。
“之后因为需要进行颅骨修补手术,患者跟我一直保持联系,同时也在全国各地咨询了好多知名的医院。最后患者还是找到我,说‘崔主任,第一次手术就是你做的,我还是相信你,修补手术还得在咱们医院做,你还得给我主刀'。这种患者的信任让我很感动。”崔昌萌介绍。
2017年,博士毕业的崔昌萌带着他的“精医梦”,作为高层次人才被引进至济医附院,开始他救死扶伤的从医生涯。
科研创新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支持,也是推动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征途漫漫,惟有奋斗,青年才俊崔昌萌,也正以热忱和真诚,为医疗科研和临床工作继续贡献着自己的年轻力量。
把职业当事业
怀着一颗对医学的热爱之心,崔昌萌始终保持着高度敬业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一丝不苟的作风,用智慧破解难题,用心血攻克难关,在2021年被评为“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取得“山东省惠才卡”。
书写使命担当
济医附院作为济宁医学院的直属附属医院,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作为荣获齐鲁卫生与健康杰出青年人才、“山东惠才卡”高层次人才荣誉的优秀青年医生,济医附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崔昌萌自工作以来坚守在临床及科研一线,用仁心仁术守护患者“生命禁区”,用踏实钻研走在学科发展前沿,秉持学无止境、甘于奉献的职业精神,为广大群众生命健康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文章来源:《临床外科杂志》 网址: http://www.linchuangwaike.cn/zonghexinwen/2022/0611/365.html